第十二章
1.什么是电子政府?电子政府包含什么内容?建立电子政府有何意义及必要性?
【详解】
电子政府:它包括政府机构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服务提供。电子政府可以通过建设各类在线平台,如政府门户网站、电子邮件、短信服务等,为公民提供政府信息查询、公共服务申请、在线交互等功能。
内容:
(1)政府从网上获取信息,推进网络信息化。
(2)加强政府的信息服务,在网上设有政府自己的网站和主页,向公众提供可能的信息服务,实现政务公开。
(3)建立网上服务体系,使政务在网上与公众互动处理
意义:
(1)提升政府效率:数字化的政务管理可以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工作,提高决策效率和执行效能。此外,数字化的办公环境也提供了更高效的信息获取和处理方式,为工作人员提供更大的便利。
(2)改进公共服务:数字政府通过建设智能化的服务平台,旨在改进公共服务,使公民和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推广在线办事、电子支付、电子证照等服务方式,为公众提供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体验。
(3)提高社会参与:数字政府为公民和企业提供了更多参与政府决策和管理服务的机会,从而提高了民众的参与度。
2.什么是公共危机管理?公共危机管理要经过哪些阶段?公共危机管理要遵循哪些原则?
【详解】
公共危机管理又称“政府危机管理”,是政府针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管理,是解决政府对外交往和对内管理中处于危险和困难境地的问题而直接采取的对策及管理活动。即政府部门或其他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和处理已经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消除危机的危害,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和社会秩序的正常和稳定。
根据公共危机发展的规律,总结不同学者的有关研究成果,我们将公共危机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表述为:
(1)疏缓、监测阶段
危机的疏缓包括消除或减少灾难出现的机会或影响的一切活动,其基本出发点在于:一个社会即使不能预防灾难,至少可以通过各种努力减少灾难的损失。任何危机事件都有前兆,这就需要有专门的公共管理部门来对公共危机事件的前兆进行监测,对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进行预先的控制和防范,以防止危机的发生,或者减轻危机发生的危害后果。疏缓、监测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前提,其作用主要是发现危机的存在,为防范危机提供依据。
(2)准备、预警阶段
危机的准备指做出计划,以确定在危机出现的时候如何有效地应对危机,它包括危机规划、危机训练、危机的资源准备和储备等。准备、预警阶段是危机管理的关键,做好准备工作,就等于做好危机管理的主要工作。在这一阶段做好公共危机管理工作,能够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收益。
(3)应急处理阶段
对于已经发生的危机,政府部门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紧急行动,通过各种反危机的措施,控制或者解决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尽力减轻危机的损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应急处理阶段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是整个危机管理过程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阶段。危机事件发生的紧急状态要求人们必须立刻做出快速、有效的反应,才能及时制止危害蔓延。
(4)评估、恢复阶段
即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危害和影响进行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措施,恢复正常的社会运作和秩序,做好重建工作。评估、恢复阶段是公共危机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中有着重要地位。危机事件发生后,对危机事件造成的后果进行评估,决定着重建成本,关系着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危。
a.生命第一、以人为本的原则
即把保障公民生命安全作为公共危机管理的首要任务。人的生命权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对人的生命权的尊重,是人类社会的一条基本公理,也是公共危机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做好预警防范工作,尽量防止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以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当危机发生后,要通过应急处理程序,最大限度地保护、挽救最大多数人的生命安全,哪怕这样做要付出较大的成本也在所不惜。近年来,我国在抗洪抢险、矿山救援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中,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优先考虑人的安全,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及时疏散和转移群众,抢救生命受到威胁的群众时不惜一切,只要有一线希望就决不放弃。
b.第一时间、效率优先的原则
公共危机事件通常具有突发性的特征,来势凶猛且发展迅速、后果难以预测。因此政府部门必须在第一时间内采取紧急处理手段,及时控制危机事态的发展。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在第一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反应,有利于危机的及时化解。反应得越早,就越主动,否则就会十分被动。反应时间的长短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了应急管理的成败。所以,管理学家福斯特将“迅速反应” 作为危机管理的首要特征。
c.信息通畅、协调一致的原则
信息通畅是正确决策的前提,也是迅速采取行动的前提。一旦得到公共危机发生的信息,公共危机管理机构就应该迅速做出反应,立即开展调查研究,研究对策,采取行动,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散。政府部门必须及时把公众须知、预知、应知的全部信息通过最容易使公众接受的方式发布出去,在公众中树立诚实守信、敢于负责也能够负责的形象。由于参与危机应对的人员和力量来自各方面,各个危机管理主体以及所辖部门工作性质不同、职责不同,各自的利益取向也会有差异,各自需要介入的方式和程度也不相同,因此危机应对中的协调一致特别重要。如果没有协调就有可能出现自行其是的状况,不利于有效地开展公共危机管理。危机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不同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各参与机构的相互职责,把个体的、分散的应对危机的人力、物力整合起来,从而发挥出整体的最大优势,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d.以防为主、平战结合的原则
以防为主意味着两层含义:
一是树立危机意识,积极预防,把危机管理纳入常态管理之中,常 备不懈,通过预测、预警来防止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是通过采取预防措施,提前做好各种防范准 备工作,将无法防止的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减轻到最低程度。公共危机管理必须坚持以防为主的原则,将可能发生的危机事件控制在萌芽状态,将无法控制的危机事件的损失,尤其是对人的生命安全的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平战结合是公共危机管理工作的一个基本出发点。它要求做到平时危机的预防管理与危机爆发时的应急管理相结合,实现平时危机管理与爆发时危机管理在组织体制、工程建设、应急准备、指挥程序等方面的有机统一。
e.分级管理、适度反应的原则
分级管理有两层含义:一是对危机本身的分级管理。造成公共危机的突发公共事件一般按 其危害程度、涉及的范围以及可控性等特点,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级别,有涉及一个地区的公共危机,也有涉及几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的公共危机。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把突发公共事件划分为四级,即特别严重、严重、较重和一般。不同级别的公共危机应对的方式和动用的人力、物力等是不同的。因此,在应对危机时应该根据不同级别的危机采取适度的反应方式。否则,不但不会消解危机,反而有可能使危机升级,尤其是处理情况十分复杂的群体性事件更是如此。既不能过度反应,更不能无所反应。要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级别,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或者由相应级别和层次的管理部门进行处理。
二是按照政府公共部门等级进行划分,有中央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和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在公共危机事件中,最先介入的应该是危机发生地基层地方政府。基层政府对控制局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般而言,按照先后介入的顺序,先有层级较低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再有层级较高的地方政府危机管理,最后才是中央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当然有一个前提,即前者无法处理,需要后者支援。
f.依靠科学、保障有力的原则
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公共危机管理,要依靠科学。 一是决策时要尽可能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听取专家的意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平时各级危机管理部门建立专家库,建立与专家畅通的联系渠道和机制,经常向专家咨询。二是要有科技支撑。平时重视对相关领域的公共危机发生、发展的特点、形式、危害的规律、应对措施和保障手段的研究。保障有力首先需要充分的物资保障,只有人与物的有效结合才能实现公共危机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面对公共危机,必须保证通信、交通能够正常运转,救灾救援所需物资要能够及时到位。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