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简述下列概念:数据、数据元素、数据项、数据对象、数据结构、逻辑结构、存储结构、抽象数据类型。
【详解】
数据 :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指所有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机程序处理的符号的总称。 如数学计算中用到的整数和实数, 文本编辑所用到的字符串, 多媒体程序处理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通过特殊编码定义后的数据。
数据元素 :是数据的基本单位,在计算机中通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和处理。在有些情况下,数据元素也称为元素、结点、记录等。数据元素用于完整地描述一个对象,如一个学生记录,树中棋盘的一个格局(状态)、图中的一个顶点等。
数据项 :是组成数据元素的、有独立含义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例如,学生基本信息表中的学号、姓名、性别等都是数据项。
数据对象 :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是数据的一个子集。例如:整数数据对象是集合 N={0 ,± 1,± 2,, } ,字母字符数据对象是集合 C={‘A’, ‘ B’,, , ‘ Z’, ‘ a’,‘ b’,, ,‘ z’},学生基本信息表也可是一个数据对象。
数据结构 :是相互之间存在一种或多种特定关系的数据元素的集合。换句话说,数据结构是带“结构”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结构”就是指数据元素之间存在的关系。
逻辑结构 :从逻辑关系上描述数据,它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独立于计算机的。因此,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看作是从具体问题抽象出来的数学模型。
存储结构: 数据对象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也称为 物理结构 。
抽象数据类型 :由用户定义的,表示应用问题的数学模型,以及定义在这个模型上的一组操作的总称。具体包括三部分:数据对象、数据对象上关系的集合和对数据对象的基本操作的集合。
2.试举一个数据结构的例子,叙述其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两方面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详解】
例如有一张学生基本信息表,包括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籍贯、专业等。每个学生基本信息记录对应一个数据元素,学生记录按顺序号排列,形成了学生基本信息记录的线性序列。对于整个表来说,只有一个开始结点 (它的前面无记录)和一个终端结点(它的后面无记录),其他的结点则各有一个也只有一个直接前趋和直接后继。 学生记录之间的这种关系就确定了学生表的逻辑结构,即线性结构。
这些学生记录在计算机中的存储表示就是存储结构。 如果用连续的存储单元 (如用数组表示) 来存放这些记录,则称为顺序存储结构;如果存储单元不连续,而是随机存放各个记录,然后用指针进行链接,则称为链式存储结构。即相同的逻辑结构,可以对应不同的存储结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